分布 上海、杭州。
症状 枝和叶均可发病,主要发生在枝叶上。发病初期,叶面出现枯黄色或褐色小斑,后逐渐发展成圆形至近圆形,淡褐色到褐色,边缘色较深,有不明显轮纹,病斑上散生小黑点;随着病害的发展,相邻病斑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,使叶片皱缩、枯萎,导致脱落。
潮湿天气下,小黑点上涌出粉红色胶状物;6~9月间均可发生,枝杆上有时引起变黑腐烂。
病原 病原为真菌,凤仙花盘长孢(Gloeosporiumimpatientis),丛刺盘孢(Vermiculariasp.);分生孢子,前者为椭圆,长椭圆形,元色,内含1~2个油球;后者为新月形,单胞,较大,一般为浅灰褐色;触角锯齿状,每节有丛毛,灰色至褐色;前翅灰褐色,外缘线由半月形点列组成,中室斑纹白色,四周有黑褐色圈。
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~5代;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越冬。翌年初夏,借风雨传播侵染。翌春4月出现越冬代成虫,成虫白天潜伏暗处或枝叶间,夜晚出来活动并产卵;卵散产在植株的茎杆、叶背等处;初龄幼虫吐丝,随风飘移,幼虫不甚活动,但有拟态,常栖于植株茎杆上,形似嫩枝,而不易发现。夏季40天完成1代。卵期5天,幼虫期18-21天,蛹期9-10天。成虫羽化后1-3天化蛹。一般,植株下部的叶片发病严重。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最重。
© 2010-2030 m.huaniaowang.com
QQ:3815864 service@antso.cn